“家里出了大事,母亲生病住院,全家人都瞒着高考的弟弟…”
“孩子高考完了,我们离婚吧。”
“父亲患病,为了不耽误孩子高考刻意隐瞒,儿子考上大学才透露真相..”
只是随意的在互联网上打出“高考”、“隐瞒”等的关键字,顿时就会出现无数类似的真实新闻事件,在孩子即将进入高考冲刺阶段时,家中却出了大事。
对孩子来说,父母是在他们成长路上点灯护航的灯塔,而对于父母来说,孩子是他们这座灯塔常亮的动力。他们深知高考对孩子们有多重要,所以当他们面临着生活突如其来砸来的苦难,为了不影响孩子,会选择自己默默忍受。
纵观互联网上类似文章的中心思想,大多离不开「总有人为你扛起生活的重担」,不难看出,对于父母,特别是中国父母来说,这种甘愿为孩子献出一切乃至生命的思想已经深根在他们的思想里,直到现在都是十分常见的。
似乎他们生来的使命就是为了成就孩子。但如果转换思想,从孩子的角度出发,他们会怎样想,他们会觉得被隐瞒的感觉如何?理解什么是隐瞒式英雄主义,我们先拆开理解一下【隐瞒】和【英雄主义】。
01
【谎言】
在本人主观意识上,不愿被他人知晓以及有意不告知他人,即为隐瞒行为的核心要素;当父母意识到自身的行为或行为结果,可能不合乎孩子期待的时候,是最有可能触发隐瞒行为的的情境。
有时候,父母或长辈们或许并不是想要欺骗我们,只是有意不让我们知道某些事实的真相这一目的,以撒谎或以闭口不提为路径达成隐瞒行为。撒谎着眼的是手段,隐瞒着眼的是结果。
【英雄主义】
不成熟的隐瞒英雄主义,隐瞒是其行为的载体,而本质离不开英雄主义。英雄主义绝非带有贬义色彩,请注意前缀所指,本章围绕着的是“不成熟的英雄主义”,本质上,其实是道德绑架。
@匿名用户:
所谓道德绑架,不过是一种情感的无所顾忌的宣泄。
我讨厌“为了你好”这句话,讨厌为此而来的认为我什么都成不了事的鄙夷,讨厌因为掌握金钱就可以借此拿捏我的求学工作和生活,讨厌动不动就发脾气说要断绝关系把我赶出去。
道德绑架,也就是强迫对方付出或是退让,在中国家庭里这种现象尤为普遍,由于一直以来潜移默化的道德观念熏陶,在家庭教育下,父母总是希望能够100%引导孩子的成长道路,希望孩子们走他们心里所想的路。但因缺乏理性思维和思考能力,加上外界不良的文化熏陶,出现了很多道德观念便是“是非”的标准。
随着孩子不断长大,开始拥有自己的想法,父母长辈们却可能依然秉持着旧时的观念,在孩子本应做出个人决定的时候用“为了你好”的字眼剥夺了孩子们的自主选择权。
英雄主义其实也是在父母主观意愿上做出的决定,他们认为孩子们不需要知道,认为他们可以为孩子做出最好的决定,继而产生隐瞒行为,但其实孩子们作为家庭的一员,理所当然地拥有知情权。
02
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从来就谈不上真正的客观。
在成长过程中,孩子很大程度会受到父母或童年时期的影响。他们会模仿,根据他们的模样,来建立他们理解世界的蓝图。
假如父母保护过度、行为霸道,个体可能会感到窒息、害怕束缚和丧失独立自主性,并因此在人际关系中出于担心他人要求太多的缘故,习惯性地与人维持距离、有所保留。
尽管在长大之后,他们可能没有全然孤立自己,但却隐藏了一部分的真我,表面上照样参与社交活动,却不与任何人交心;或者,安于假性亲密感,却从不真正深入地了解爱人。
复杂型创伤后应激障碍(cPTSD)
就是长期不良的家庭动力造成的一大严重后果。PTSD通常源于(隐性)虐待、忽视,以及各种让个体感到无力控制又逃脱不了的场合,是肉眼难辨的长期童年创伤。
敏感的孩子更有可能会被PTSD“看中”。他们天生更有同理心、反应更灵敏、更具直觉性;他们能敏锐地察觉他人的情绪和周围环境的细微差别;他们能看到、听到、感觉到被其他人轻易忽略的东西,包括父母没有出口的悲伤和任何有害的家庭动力。他们对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,自然地担负起看护人的角色,有时候更有可能成为父母的“看护人”。
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,一边想要努力爬出这个黑洞,却又因为家庭动力长期隐性的、伤害,他们会认为错在自己,最后自责把反常的父母、动荡不安的家庭环境归咎在自己身上,然后回头选择掉回这个黑洞。
03
反复无常的父母、动荡不安的成长环境,各种不健康的家庭动力因素都会造成儿童的长期“复杂创伤”,它不仅阻碍个体的心理发展,也损及个体的神经与情绪发展。
但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呢?三元交互决定论提出,个体的行为、周围环境以及个体的认知、动机或其他因素,即行为因素、环境因素、个人因素三者之间互相决定,共同起作用。总结来说就是因为,在家庭教育中,父母想给予孩子权威的优秀的强大的榜样,给孩子安全感和自豪感。
这是我们第一次作为孩子出生,一路磕磕碰碰长大,有浪漫的回忆,也有值得记住的泪水和挫折,父母是在我们成长过程中,我们身边最亲密的人,在家庭教育中,父母也永远希望能够给予孩子一个权威优秀的强大榜样,让孩子们以自己为荣誉。
他们想要成为孩子们的榜样,同时也害怕被孩子看到自己的短处,但在深层次上,其实是他们不能忍受自身的局限性,并因此感到羞愧。这一切都是他们为了保护自己作为“父母”的自我而做出的反应。
为了遮掩自己的弱势之处,他们在别人的批评和指责面前变得极端防御,甚至可能会把冲突上升到个人层面,在旁人与他们稍有相左之处就会遭到强烈的抨击。
父母以自己作为孩子的保护者的角色而骄傲。但其实父母们也是第一次成为父母,难免会出现不合乎期待的行为。因为想要给我们最好的,他们太为孩子考虑,在过度保护和控制的过程中,正在一步一步悄悄把孩子拉进“强制共生”的怪圈。
逐步对孩子施加控制倾向的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,自己其实已经把孩子拉进了一种共生关系中。他们总是关心过度,如果他们不能用命令和限制来控制孩子,就可能会诉诸心理控制策略,期望从孩子那里得到忠诚和服从。
其实父母也是从小孩开始长大的。从情感本质方面的原因挖掘:父母们不懂爱/缺乏爱,其实都是他们需要安全感的表现。
04
Stonehouse指出,承认对于孩子的职责之一是“保全孩子的面子”、“不让孩子感到愚蠢、收到羞辱或是尴尬”。归根结底,父母报喜不报忧最主要还是抱着想要保护孩子的心,如果我们想要改变他们这种思路逻辑,就要让他们确切地明白,隐瞒只会让我们更加的担心焦虑,共同面对才是真章。
我们要不断成长,让自己的身心变得更加完善,有利于自我应变,也有利于应对亲子关系中的复杂情况。我们想对父母说:
生命之重,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结
相信我们,我们已经长大了
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