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天,27岁,北京男孩,时尚公关。
在腾讯的一档节目中,按规则他要向母亲介绍自己的工作。
但是相比介绍工作,天天坦言他有更重要的目的——他更想借这次机会跟母亲解开一些多年的心结。
可是节目刚开始不久,就被迫中断录制,原因是这位母亲伤心得不能自已,不得不到一旁崩溃痛哭。
因为孩子非常“不孝”,居然指出了她种种的问题,言下之意她做母亲很失败。
“你就是太被溺爱了”,这位母亲平静下来后反复地念叨着这句话。
嗯,有一个规律是:越是没有爱的能力的家长,越担心自己“溺爱”了孩子。
当然了,这种担心可笑得就如同,担心一口枯井会淹没整个村庄。
01
天天在节目中说出了一些以前从未告诉父母的事:
在创业初期时,为了维护关系,客户家里没有洗手液了,一个电话过来,他就得立马跳起来,以最快速度给人家送过去;
为了签一份合同,陪人喝白酒,一杯一万块——这个项目能拉到多少钱,就看你的量——那天他从酒桌上下来直接去了同仁医院,胃出血,要洗胃。
这些事情都是真实发生过的,天天告诉母亲,是想让她了解自己在做什么。
但是这位母亲一听就急了,说:“你为什么要干这个呀?我希望你能找一份稳定点的工作。”
天天停了一下,很无奈地说:“可是你让我自己买房、买车、买所有,对吧?”
母亲明显愣住了,但立刻接上:“人活着总要有一个目标吧?”
天天摇摇头说:“这些是坐班坐不出来的。我靠死工资是不可能在北京这个地方买房的。”
原来,天天的母亲信奉孩子应该一切靠自己,于是18岁就断了天天的一切生活费和经济支持。
“反正管我要钱,我是不会再给了。”
“从此咱俩就是借贷关系,借可以,一个字,还。”
“这是锻炼你的独立,是为你好,你恨我我也认了。”
妈妈在节目前期采访里,面对镜头铿锵有力地说着。
等等,什么是独立?
独立指的是主权。一个国家独立意味着自己拥有主权,神圣不可侵犯;一个人的独立也是,谁都无权干涉我的人生,我自己的人生,自己做主。
而在天天母亲的口中,“独立”的含义是:
“我不想给你一分钱,不想提供一丝帮助,你最好自生自灭。”
然后美其名曰,“锻炼你的独立”,同时非常悲壮:“只要你能好,恨我我也认了。”
许多孩子问父母要钱是非常屈辱的。
父母居高临下的态度,再加上拖延和各种指责,会让孩子深深地觉得像在乞讨或寄人篱下。
甚至像节目中天天的母亲那样,动不动就和孩子算钱:“你上学花了我多少钱”、“养你花了我多少钱”……
有的人养孩子,就像投资一款养老产品。花出去点,就得算回报。
这种思维太严重的话,就是在物化孩子。
既然选择了生孩子,就尽力对孩子好,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。
做不到的,不如不生。免得做了赔本买卖,自己痛苦孩子也痛苦。
02
在节目正式录制前,天天正在家和节目组工作人员一起聊天。
这时门突然开了,天天的妈妈带着爸爸一起出现了。
他们是来给孩子送点东西的,但他们没有敲门,也没有提前打招呼,而是通过指纹密码进来的。
等他们离开后,天天告诉节目组:“指纹是强逼之下给的。”
“你能想象我从小到大,房间一直没有门锁吗?全给我砸了,门上只有两个洞。”
“翻我的书包,查我的日记,破译我各种密码。”
“直到现在,我的家里都有摄像头,厨房一个,卧室一个。所以我一般就在走道里呆着,那里没有摄像头,我觉得这个空间才是我的。”
而天天母亲对此的反应,很像之前新闻里那个因为监控儿子而被儿子报警的南京父亲:
“你有什么隐私?”
“我是你什么人,我不能监控你吗?”
这些父母不明白,人没有隐私,就不会有核心自我凝聚的可能性。
他们的反问,意味着他们从心底认为:“儿子你是我的一部分,你不是另一个人,你不可能拥有有别于我的、独属于你自己的东西。”
而对于孩子来说,那种被穿透感、被监视感以及由此引发的恐怖和焦虑,可能会是终身的心理阴影——似乎永远有一双苛刻的眼睛在窥视着自己。
这难道不是恐怖片里的情节吗?
03
节目中,天天和母亲谈及自己曾经的感受。
天天说:“你们总在是打架吵架,我一直活在害怕中。”
母亲不解反问:“这不都是正常家庭里孩子经历的吗?”
天天又说:“那你觉得正常家庭里的孩子的父母,会打架打得孩子要跑出家门求人帮助吗?”
这次母亲的回答是:“谁都年轻过。”
不想吐糟她的逻辑,我只想说,她全程耳朵和心都是关着的,她貌似在倾听孩子、在与孩子进行交流,但却不曾有一秒钟深入到孩子的内心世界,为自己曾经给孩子带来的伤害进行一丁点的反思。
不是她不想,是她没有这个能力。
自我未成形之人,是不能真正反思的。
反思意味着“向内看”,意味着审视自己,而对于自我破碎之人来说,这会引起自我崩塌感。
所以,他们必须将遇到的一切指责归因于他人或者外部世界,这样他们脆弱的自我才得以残存。
看天天和母亲对谈,感觉非常压抑。
母亲心中全是对孩子的埋怨:
“那天晚上10点了,我给你烙肉饼,你都不回来吃。”
“人家都是有孩子回来,我没有。我有的只是一个电话,一个视频聊天。”
“我不想你回来吗?谁家不这样?我有吗?”
“你是妈妈的全部。”
乍一看,这擦眼泪的妈妈太可怜了,老了就想让孩子常回家看看,都得不到满足。
后来才知道,天天从小是由爷爷奶奶抚养大的,和妈妈根本不亲。
天天说:“我爷爷奶奶去世的那一天,我就觉得在这个世界上,我没家了。”
“说实话,特别孤独的时候,我也想回来,但我在外面就戴着面具活,已经很累了,回家后还要戴着面具活,伪装成我妈想要的样子,你觉得有意义吗?”
天天的妈妈当场拂袖而去。不录了。
的确,生活中很多强势父母的孩子,一旦上学工作离开家了,就不怎么和家里联系了。
原因即简单又现实,就是孩子不觉得这种地狱是港湾。
也没什么乡愁可言。
未来也许很多未知和危险,但也比在亲人的沼泽里溺亡要好。
04
天天的母亲一度哭得很凶,但也无从反驳,因为孩子说的都是实话。
终于,她擦干眼泪,紧盯着孩子,放出了大招:“你知道吗?要不是因为有你的话,小天天,我早跟你爸离婚了你知道吗?!”
相信所有看到这儿的人,都是一脸黑人问号:Hello?你俩不离婚跟孩子有什么关系?是孩子需要这个婚姻吗?
不过这也是一个经典套路了:控制孩子没得逞,于是开始给孩子制造负疚感。
你看,你欠我的,我这一生的不幸和痛苦都是因为你,没有你的话,我早就活得精彩万分了。
这也是最容易让孩子精神苦闷甚至分裂的那种父母。
非打即骂的父母也很糟糕,但是面对这种父母,孩子知道问题不在自己身上,亲戚旁人也知道是父母的问题。
这样的孩子会恨父母,但是内心冲突少。
真正能把孩子逼疯的,是那种伪善的父母。
就是不停地拿孩子发泄、羞辱、道德绑架、情感勒索,但是告诉孩子是为了孩子好。在亲戚外人面前,扮演好人好父母幸福家庭,但是在孩子面前竭斯底里、苦大仇深。
面对这样的父母,孩子也会非常讨厌父母,但同时又会对父母有内疚。而且亲戚旁人都站在父母一边,从内心层面讲,孩子完全就是一个边缘人,没有发言权,没人支持,没人理解。
这种情况下最容易痛不欲生。
05
节目的最后,天天提到了自己和“北漂”的区别——“北漂”失败了,还有家回;自己就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,失败了有种“无路可退”的感觉。
他的意思很清楚,别人有家,我没家,失败了没有人能接纳我。
天天母亲精神一振,开始了演讲:
“天天,我一直以来都认为,你的心智不太成熟,毕竟从小溺爱。”
“那些外地的孩子,他们能吃苦耐劳,能忍受一般常人忍受不了的孤独和寂寞,他们忍受得比你多得多!”
“为什么?背后有家人、孩子、母亲,上有老下有小,他们的那种危机感比你多多了!”
言下之意就是孩子太脆弱,比不上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
面对母亲的激烈指责,天天半晌都没有说一句话,直到节目要结束时,他才说了一句:“我只想要被理解。”
那一刻,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他眼中的迷茫。
母亲的回答是:“天天,你知道你已经二十七岁了吗?成熟起来。”
06
很显然,这是一次失败的沟通。
这也是许许多多家庭内部沟通的缩影。
天天母亲的问题非常多,但天天可能没意识到,他也有一个致命错误:
他也在试图改造母亲。
内心想要改造拯救母亲的人,其实都有一个弱小的自己等待被拯救。
拯救母亲不是最终目的,终极目的是想通过拯救母亲、而拯救当初那个弱小的自己。
这也是潜意识和原生家庭未分化的一个表现——只有拯救母亲,才能拯救得了自己,信念里自己和母亲是捆得死死的。
控制始终是一场双人舞。
你若不再妄想控制改造父母,直接走开,那么控制欲再强的父母也奈何不了你。
有时候,我们不需要非得和父母和解。
我们需要的是允许他们做自己,同时我们也拿出全部能量,过好我们自己的生活。
图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