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大学心理学院高级研修班招生专用网

报名电话:0755-26537571(疫情期间请联系18565708893)

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高级研修班招生专用网

联系我们

  • 深圳大学心理学院
  • 报名电话:0755-26537571
  • 研修班招生办地址:深圳市南山区深圳大学沧海校区致理楼L3-1231室

父母要懂的儿童教育心理学

罗森塔尔效应

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: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:A组和B组,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,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;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。几个月后,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,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,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。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,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? 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,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,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,告诉他们的老师说,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,很聪明。过了一段时间,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,奇迹又发生了,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。这种由于家长的期待和爱而产生的积极效应便叫做罗森塔尔效应,在小学低年级的小孩中最容易产生。因此,聪明的家长应该把这种效应传递给孩子,这对孩子的成长大有益处。

超限效应

美国著名作家马克·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。最初,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,使人感动,准备捐款。过了10分钟,牧师还没有讲完,他有些不耐烦了,决定只捐一些零钱。又过了10分钟,牧师还没有讲完,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。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,马克·吐温由于气愤,不仅未捐钱,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。这种刺激过多、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,被称之为“超限效应”。

超限效应

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。如,当孩子犯错时,父母会一次、两次、三次,甚至四次、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,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。被“逼急”了,就会出现“我偏要这样”的反抗心理和行为。可见,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,应对孩子“犯一次错,只批评一次”。如果非要再次批评,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,要换个角度、换种说法。这样,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“揪住不放”,厌烦心理、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。德西效应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: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,叫声连天。几天过去,老人难以忍受。于是,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,对他们说:“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,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,这点钱表示谢意。”孩子们很高兴,第二天仍然来了,一如既往地嬉闹。老人再出来,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。5美分也还可以吧,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。第三天,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,孩子们勃然大怒,“一天才2美分,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!”他们向老人发誓,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! 在这个寓言中,老人的方法很简单,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“为自己快乐而玩”变成了外部动机“为得到美分而玩”,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,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。

德西效应

在生活中时有显现。比如,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:“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,就奖励你100块钱”、“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,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”等等。家长们也许没有想到,正是这种不当的奖励机制,将孩子的学习兴趣一点点地消减了。在学习方面,家长应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,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,增加孩子对学习本身的动机,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乐趣。家长的奖励可以是对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东西,如书本、学习器具,而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奖励,则最好不要。

南风效应

“南风”效应也称“温暖”效应,源于法国作家拉·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:北风和南风比威力,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。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、寒冷刺骨,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,便把大衣裹得紧紧的。南风则徐徐吹动,顿时风和日丽,行人觉得春暖上身,始而解开纽扣,继而脱掉大衣,南风获得了胜利。故事中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,就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。这种因启发自我反省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,就是“南风效应”。由此我们可以知道,家庭教育中采用“棍棒”、“恐吓”之类“北风”式教育方法是不可取的。实行温情教育,多点“人情味”式的表扬,培养孩子自觉向上,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
木桶效应

“木桶”效应的意思是:一只沿口不齐的木桶,它盛水的多少,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长的木板,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。 一个孩子学习的学科综合成绩好比一个大木桶,每一门学科成绩都是组成这个大木桶的不可缺少的一块木板。孩子良好学习成绩的稳定形成不能靠某几门学科成绩的突出,而是应该取决于它的整体状况,特别取决于它的某些薄弱环节。因此当发现孩子的某些科目存在不足时,就应及时提醒孩子,让其在这门学科上多花费一些时间,做到“取长补短”。

生活中,如果你有亲和力、能表达善意、经常关爱别人……这就像磁铁一般,能把周围的人吸引在你的身边。作为家长,你是否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为这样的人呢?如果,你的答案是肯定的,那么,我们应该有所行动。在孩子小的时候,我们就要帮助ta树立这样一个观念,即想及他人、理解他人、关心他人。告诉孩子当你给予他人关心的时候,温暖了对方,同时也将会温暖你自己。得到他人的关心是一种幸福,关心他人更是一种幸福,正如歌中所唱“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,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”。来分享一个故事:9岁的李斯特在维也纳举办了一次成功的演奏会,演出结束之后,音乐大师贝多芬走下台去,把李斯特搂在怀里,在他的额头上吻了一下。顿时,李斯特像得到了什么宝贝似的,激动得快要昏过去了,他难以忘怀这一刻。后来,李斯特成了著名的音乐家,在其漫长的教学生涯中,对于那些学生,他总是以贝多芬的方式——亲吻额头来作为奖励,并对他的学生说:“好好照料这一吻,它来自贝多芬。”他曾这样说:“我们应该继承贝多芬传给我们的东西,把它继续发扬去。”直到今天,我们依然在传递“贝多芬之吻”,因为人总是需要被关心、被激励,一个小小的暖心举动会让世界变成美好的人间。 关心他人的好习惯需要从小培养,家庭中父母的教育引导显得尤为重要。可现在有很多孩子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,常常会表现出任性、霸道和自私的个性,遇到这样的情况,家长应该怎么办呢?让孩子成为家里的“小帮手”有必要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。一位妈妈的手受伤了,无法干家务活,而且爸爸又外出了,这时候,孩子按着妈妈的吩咐自己做了稀饭,蒸了馒头,并且在饭后主动刷碗,受到了妈妈的称赞。之后,这个孩子会经常帮助妈妈做家务。其实,在家里一些简单的家务活是难不倒孩子的,但父母不要强行要求孩子去做,而应循循善诱,也可以故意示弱,让孩子主动帮忙,成为家里的“小帮手”,再给予孩子赞赏,这样孩子会认识到帮助别人也会让自己体会到快乐。 营造温馨的家庭坏境 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温馨的家庭里,他会总是乐于助人,更愿意为他人着想,也更容易同情别人。因而,父母要积极为孩子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,经常鼓励孩子主动帮助别人,在这样的心情状态下,孩子是很容易主动帮助别人的,因为他的心里充满了爱。要想教会孩子主动去帮助别人,最关键的是父母要以身作则,为孩子做好榜样。在孩子面前,父母要尽可能地表现得体贴大度,时常关心家人(尤其是长辈)、主动帮助别人,示范给孩子看,把这样的观念渗透在言行中。如果父母只是教育孩子帮助别人,自己却言行不一致,那么孩子就会模仿你的行为,言教也就失去了效果。鼓励孩子多完成爱心任务 父母可以多让孩子参加公益活动,比如在社区植树、探望孤老,参与垃圾分类、义卖义捐等活动,让孩子在做事情的本身中感受乐趣。父母还可以鼓励孩子从身边做起,比如照顾小妹妹,或者帮助小弟弟制作玩具,这可以培养孩子主动帮助他人的品质。当然,有时候孩子并不是自发地去做这些事情,这时候父母就需要去鼓励他们,甚至有时候需要温和地强制他们,不断地鼓励孩子去完成一些任务。 培养孩子从小养成主动帮助别人的良好习惯,这对孩子未来具有高尚的品质以及健全人格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。告诉孩子:学会关心他人,就是要求我们善于理解他人,需要随时准备去支持他人,并从行动上去关心他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