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大学心理学院高级研修班招生专用网

报名电话:0755-26537571

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高级研修班招生专用网

联系我们

  • 深圳大学心理学院非学历教育管理办公室
  • 报名电话:0755-26537571
  • 研修班招生办地址:深圳市南山区深圳大学沧海校区致理楼C座1301室
首页 > 心理学资讯 > 正文

归因理论:我们如何评价他人的行为

在讨论如何评价别人之前,有必要简单说明一下人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。我们有强烈的自我意识,但一些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有两个自我,分别是私下里的自我和展现给公众的自我。

私下里的自我是指自己的想法和感觉,展现给公众的自我则是指人们喜欢扮演的自我,通常是指塑造出的一个良好的形象。降低自我意识会导致去个性化,会使人变得不受约束和冲动。

在极端情况下,去个性化还可能导致放浪形骸以及对他人尊严的蔑视和践踏,就如同美军在伊拉克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的事件所说明的那样。如果真实的自我与展现给公众的自我不一致,人们就会感到悲伤和沮丧。如果扮演的公众角色与真实的自我不相符,人们则会感到焦虑或害怕。

在有关社会认知的词典中,最受欢迎的一个词是“归因”。小说家马尔科姆· 布雷德伯里(Malcolm Bradbury)写道:“社会学家可以做任何事,并称之为工作。”这一点或许也适用于社会心理学家。

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的方式成为社会心理学家。我们会思考为什么人们以某种方式行事,他们的行为是否可以预测。所以,我们会认为如果对他人友好,他人也会更喜欢我们并给予回报。归因理论解释了在人们的常识中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他人的行为。事实上,除了归因理论,还有许多其他的理论可以解释是什么导致了他人的行为,但本书只关注最流行的理论。

归因理论认为,人们以特定的方式行事要么是环境使然(情境因素),要么是个性使然(特质因素)。根据归因理论的一种变体,人们是根据他人行为的一致性、一贯性和特殊性这三点来将其行为归因于外部因素(情境因素)或内部因素(特质因素)。

首先,一致性行为是人们对大多数人所期望的行为。例如,人们可能不会认为借硬币给他人打电话的行为是慷慨的,因为大多数人都会这么做,这就是归因于情境因素。不过,如果有人拒绝这么做,人们会认为他很吝啬,这就是归因于特质因素。

其次,人们还会根据他人行为表现的一贯性来评价他们。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很一致,人们会将该行为归因于特质因素。例如,有些人不论在什么时候都很兴奋,所以人们就会认为他们本身性格就很活泼。如果一个人的行为表现不一致,人们会把该行为归因于情境因素。例如,有些人有时会很兴奋,于是人们就会认为他们仅仅是在某些事情上表现得很活泼。

最后,人们会注意他人是否经常在特定情况下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行事。例如,如果一个孩子只有当与他的某个朋友在一起时才会变得令人讨厌,于是你会认为这个朋友对他有不良影响,这就是归因于情境因素。相比之下,如果所有人都讨厌这个孩子,人们可能会认为他本身就很招人讨厌,这就是归因于特质因素。

正如前面讲到的那样,人在分析他人行为时似乎是有条不紊且理性的,但仍然会在判断时出错。其中一种错误是基本归因错误,指的是人们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归因于特质因素。例如,看到汽车司机犯错时,人们倾向于认为他无法胜任这份工作,而不会认为他犯错是因为车后座上有个哭闹的孩子,或者是因为听到了发动机传来的令人不安的噪声,又或者是因为他不得不躲避另一辆车。

基本归因错误还可以通过20 世纪60 年代一个著名的实验来阐明。在实验中,研究者给被试呈现了一些学生所写的关于是否支持卡斯特罗的文章,然后要求被试对学生的态度进行评价。当告知被试作者可以自由表达观点时,他们认为支持卡斯特罗的文章的作者是真的支持卡斯特罗。然而,当明确告知被试作者的立场受到了外界限制时,他们仍然认为文章的内容就是作者想表达的内容。在这里,可能影响写作的情境因素被忽视了。

事实上,人们也可以表现得正好相反——在评判自己的行为时,人们更倾向于将其归因于情境因素。在人们眼中,自己的行为是可变的,但他人的行为是相当稳定的,这被称为行动者– 观察者效应。

这一效应在一项研究中得到了很好的解释。这项研究要求学生情侣解释他们争吵的原因。结果发现,在评论自己的行为时,人们往往会将争吵归因于经济困难、工作太忙等情境因素;当提到伴侣时,他们则往往会把争吵归因于伴侣的性格,比如伴侣很自私、不信守诺言等。

之所以会产生以上这样的错误归因,可能是因为人们对自己和他人行为关注的焦点是不同的。当他人做出某种行为时,人们会把焦点放在他们所做的行为上,而不会关注他们所处的情境。相对地,人们认为很了解自己,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多变的,并且会因情境的变化而变化,所以会特别关注情境。

第二种判断错误是虚假一致性效应,指的是人们往往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受到普遍认同的,并且可以被当作一种行为规范。这可能是因为人们周围都是与自己类似的人,或者是因为他们只在环境中寻找支持自己论断的证据,而不关注不支持自己论断的证据。

第三种判断错误是自利偏差,指的是人们倾向于将取得的重要成功归因于特质因素,将失败归因于情境因素。例如,如果在考试中表现糟糕,人们会将其归因于试题中有些题目太难,而不会归因于自己对考试内容的理解不够、缺乏相关知识或准备不足。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归因错误,可能是因为人们要借此保护自己的自尊。这对抑郁症等精神疾病患者来说尤为重要。有抑郁倾向的人会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缺乏能力等因素,而不会归因于运气不好或其他外部因素。

与自利偏差相关联的一种判断错误是,人们认为在一个公正的世界里,每个人都会得到自己应得的东西。于是,人们会将他人的不幸归因于那个人自身,而不是他所处的情境。

资料来源:《人人都该懂的心理学》

编辑:冉冉

文章来源于国家公务员心理健康研究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