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17日22时许,上海卢浦大桥,从车流中一辆突然停下的车里,一男孩跑了出来,迅速跳下了桥,紧跟其后的女子因没能抓住他而捶地痛哭。全程仅持续5秒。
从记者那里了解到,男孩今年17岁,是某职校二年级学生。那位女子是男孩的母亲,据其母亲称,当时正驾车载着男孩,他因在校与同学发生矛盾遭其批评后跳桥。
从父母角度看,望子成龙、望女成凤的家长,一边有要费心费力的工作要做,一边又对自己的孩子有很多期待,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长得好。当孩子做得不够好时,难免失去耐心,严厉批评甚至是打骂孩子。是的,父母不容易。
但是,孩子也不容易啊!很多网友说孩子心理素质差,很冲动,不顾一切就跳下去了,但是,孩子跳桥并不是一时冲动的决定,而是负面情绪的堆积造成的,这次的事件只是一根导火索。
我们从孩子的角度来想一想:
17岁的男孩在学校里和同学发生了口角,我们虽然并不知道与同学矛盾的严重性,但我们能推测到母亲的批评是十分严厉的。在川流不息的桥上突然停下来,专注地骂孩子,很显然比一边开车一边骂更严厉。
于孩子而言,他在学校经历了第一重压力,轻则只是简单的口角,若是严重些,可能还有同学朋友的攻击、学校的处分等;而在亲人身边,受到的第二重刺激则是母亲的批评和责骂。
如果学校事件里,孩子是错的,那母亲的批评可能在理;但若孩子是对的,那委屈可就大了。但就算是孩子的错,母亲在公路上这样专注的责骂,是有效的吗?就能让孩子改错吗?
不管孩子是对还是错,与同学的矛盾已经够糟心了,此时问题没有解决,依赖的家人却一顿责骂批评,双重刺激使得这个雨季少年内心充满愤怒和痛苦。
同时我们也能推测到,母亲不是第一次这样严厉地批评自己的孩子。一定是累积了多次对家庭的失望,才至于在这件事情下,毫不犹豫地激动自杀。
正如网友们所说,这位17岁男孩,心理确实不够强大,没能承受住来自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。但男孩阅历本来就不够,还只是个雨季的少年,内心的强大都是慢慢生长而来的,怎么可能凭空出现呢?
硬生生地要求孩子要强大,却不给任何鼓励和支持,无异于不给阳光水分却要求树苗成长。把一个不会游泳的人丢进水里,这个人可能在困境中学会游泳,也可能溺死。
悲剧产生了,我们也应该开始反思我们作为父母、作为子女的行为。
作为父母,我们是否也是这样,不顾及孩子的感受,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事情?
作为子女,我们是否有努力去和父母沟通,是否有去理解父母的不易?
这次的跳桥事件,显示出了中国大多数家庭的通病: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,彼此不理解。
在父母看来,我们生你养你,你只需要好好读书,然后找一份好的工作。现在的生活条件都这么好了,你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?
但在孩子看来,父母只会赚钱,只会叫我们读书,说不好好读书就要去搬砖,常常“想当年......”,常常拿我们和”别人家的孩子”作比较,常常用“我们是为你好”等等的话作支配我们的借口。
父母忙于工作,疏于照料孩子的精神世界。
孩子也难以体会父母作为大人的心酸和压力。
作为父母,
你有多久没有陪孩子好好吃一顿饭,多久没带孩子出去玩,多久没有静下心来和孩子谈谈话?
你知道孩子最近喜欢哪个明星吗?
你知道孩子最要好的朋友是谁吗?
你知道孩子在班上的哪个位置吗?
你知道孩子喜欢哪门学科吗?
作为子女,
你是否对父母说过我爱你?
你是否关心过父母的心情?
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?
你知道父母的工作吗?
你知道父母爱吃什么菜吗?
你知道父母的鞋码吗?
你知道父母的兴趣爱好吗?
鲁迅先生曾经说过,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,我只觉得他们吵闹。我所理解的是,我们对于陌生人的悲欢的确难以产生共鸣,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们所处的成长环境,不知道他们所经历的事情,所以情绪不能相通是可以理解的。
那么父母和子女有这么亲密的血缘关系,悲欢是否相通呢?
依旧不相通,因为我们是独立的个体,我们会有自己的思考,会有自己的个性想法,只是在生活上有部分交集。
但是,我们可以学会沟通,学会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,不然,你们也不过是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。
每个人都希望拥有幸福的家庭,和家人关系不够好的,从这一刻开始亡羊补牢,多多沟通,互相关心,互相理解,找回家庭的温暖。不要等到“家人跳桥”了才追悔莫及。